2018年8月24日-2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当前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方法论”博士生高端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日本明治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二十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采用博士生学术研讨为主、专家讲座与点评为辅等方式,在多元对话与互动中展开学术争鸣,激励创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教授致开幕辞,文学院党委书记解玲同志致欢迎辞,文学院副院长彭爽教授主持开幕式。
论坛采用博士生学术研讨为主、专家讲座与点评为辅等方式,在多元对话中推动我国外国文学青年新锐的培养与进步。会议的主讲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建华教授、刘晓丽教授,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周启超教授,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专家的讲座结合自身的研究历程与研究旨趣,主要围绕博士生学习与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误区、过去外国文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外国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创新、论文选题的抉择与开掘、文学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既为青年博士生们提供了治学的范例,又向他们展现了学科前沿的探索。
吴笛教授首先为外国文学研究定位,指出外国文学学科并非“外国的文学”,而是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而做。进而探讨跨学科的研究维度与新的研究方向——文学与法律的交叉研究,为文学研究者开拓学术空间。李伟昉教授以生动的个案探查世界文学、世界史的宏阔的研究视阈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章的创新解读,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刘晓丽教授在学理概念界定、材料发掘与辨明等研究路径上提出了重要建议。陈建华教授在学术史梳理中嘱托青年学子应该学习老一辈学者的刻苦、严谨、谦虚的学术态度。周启超教授从提炼的四种文学研究范式出发,强调外国文学研究必须沉潜于两种文本:既沉潜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也沉潜于重要的文学理论文本。与会专家学者们对博士生寄予期望:沉潜于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理论世界,自觉强化解析文学文本能力。无论是敏锐的问题意识还是丰富新颖的方法论对博士生今后的研究都富有启示。
会议另一项日程是博士生学术研讨环节:小组讨论和学术沙龙。各位博士生或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或说明自己博士论文的写作思路,或提出自己学习与研究的困惑,由几位专家予以一一点评与回答。专家们还针对博士生论文写作思路上的普遍问题作出了批评与指导。本次会议通过博士生之间的多元学术交流、博士生与专家的互动研讨以及专家的点评,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给青年学子搭建发言和提出问题的平台,及时发现自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研究角度,调整研究策略,增加学术研究价值内蕴,从而使自身学术研究向成熟化迈进;二是促进青年学子之间的相互交流;三是促进青年学子观念的变革,在问题意识与方法论观念上得以更新。